闽南网9月7日讯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记载:“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,名称迪云州(音译为德化戴云),制造碗及瓷器,既多且美。”9月4日下午,第四场海都艺术大讲坛,在锦绣庄民间艺术院帝尧古陶瓷研究院举行,谈的就是德化陶瓷。听两位陶瓷大咖两小时分享艺术人生,让人感受到的是“名家是怎样的”。
两位陶瓷大师,一位是“学院派”代表张南章,另一位是“实力派”代表林建胜。除了分享故事,林建胜还专程带来正在制作中的“自在”造像,现场为读者展示“泥土变黄金”的过程,赋予瓷土生命,吸引孩子们也学着像模像样地捏起瓷土。
(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、高级工艺美术师、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、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)
从上世纪80年代学术研究开始,到2006年拿下第一个创作大,学术与创作的跨界,这条张南章走了20多年。
2006年,他与好友徐思敏一起创作第一件陶艺作品《和谐》,荣获四年一届的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评比金,还是福建省唯一的金。从此,张南章算跨界,正式进入陶瓷艺术创作。
作为德化陶瓷界“学院派”代表,张南章对陶瓷史和未来有更多的深层思考。令他骄傲的是,在欧洲的博物馆,收藏包括大量德化瓷器在内的古代中国瓷器;沮丧的是,如今在欧洲的大商场,几乎看不到包括德化瓷器在内的中国瓷器在销售。
北宋至今,德化窑一直以外销为主,从东亚、东南亚到东北非、中东,到欧洲,再到美洲,直至今天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然而对中国瓷器的嗜好,促使欧洲人尝试揭开其中奥秘,自制瓷器。古代德化瓷器的辉煌,反衬出今天德化瓷器的尴尬。
张南章认为德化陶瓷未来之在于“日用陶瓷品牌化,工艺陶瓷高档化,传统瓷塑生活化。”提高瓷塑人员的文化素养、艺术,是传统瓷塑要走生活化之的关键。“一个没有读懂,甚至没有读过李白诗歌的人,怎么可能雕塑好太白醉酒呢?”张南章说。
毕业后,林建胜留校,办陶瓷厂,担任产品设计技术员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和一个同事一起看电影《滴水》,说把重要情报藏在一尊滴水瓷器里,准备送出境外,最后被破案抓获。两个年轻人受这部电影的,开始研发滴水。
“认真会为一生带来许多机会。”林建胜说。上世纪80年代开始风靡东南亚、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《滴水》,是他的代表作之一,为他赢得了第一桶金。
《滴水》不仅注重造像外形美,更重要的是,想方设法让能够循环“滴水”。最初的设计是在背后放个洞,必然影响美观。1988年《滴水》面世,他们利用蓄水池原理,在上半身设置一个蓄水池,让水从手握的净瓶里缓缓流出,形成水滴后慢慢滴入龙嘴,流入底座蓄水池。当上半身蓄水池的水滴完之后,将倒置一下,底座蓄水池的水通过管道,流回上半身蓄水池。回正后,又开始新一轮滴水。
第二年,林建胜承包了校办陶瓷厂第二车间,《滴水》成了主打产品。当时12寸《滴水》,每箱24尊,一个客人一口气要了100箱。“我一下子就拿到2万元定金,简直不敢相信。”此后,《滴水》风靡东南亚、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,产品供不应求。当时德化的许多陶瓷厂大量模仿、生产滴水。滴水兴盛十几年,也给德化带来数以亿计的产值。
林建胜还研究陶瓷原料与烧成技术,2013年发明了名贵瓷种“玉黄瓷”、“玉红瓷”。这段传奇故事,令现场海都粉丝赞叹不已。
9月4日下午,海都大讲坛的看点之一,是林建胜老师现场展示《自在》造像的制作过程。林建胜说,是佛教瓷塑的经典造型,造型设计也就蕴含着教,讲究“眼鼻观心”,要让眼鼻和心在同一条直线上。
《自在》制作时需要先捏小稿,满意后再放大尺寸。先定个人体的基本姿态,再完成“穿衣服”的工序,比如配上璎珞、手镯等。林建胜手握竹刀,在原本还比较粗糙的瓷土上雕塑飘逸的衣纹,勾勒细密清晰的发丝,让女性的柔美与神像的圣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。娴熟的技术现场展示,让瓷土与竹刀都有了灵动的气息。这些工序完成后,完成打模、注浆等程序,在1300℃高温炼造下完成。
她长期关注民间传统文化习俗,小江说,一进来就被活动现场摆放的精美陶艺作品惊叹到,特别是德化白瓷,洁白,非常漂亮。她认为,瓷器和文字作品一样,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鉴赏和解读,但是很少人会把对瓷器的认识放在大的社会空间里去理解。听完张南章老师对德化瓷器成为对外贸易畅销商品的简介,小江说她产生了认识。
昇文小学四年级学生林诗雨一直期待手作环节,她很快捏好了草莓的造型。而且看着老师使用竹刀,她也借助工具用竹刀扎出草莓的小点点来。
西湖小学学生唐志文和别的孩子不一样,在手作环节,他话不多。唐志文默默地将瓷土搓成长条,整齐地卷起来,一只小蜗牛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构思好了,还像样地捏出了眼睛和脑袋。看见林建胜老师的《自在》造像被安放了个底座,细心的小朋友也为蜗牛制作了个方形底座,还搭配了两丛小草做陪衬呢。
今年7月11日到22日,来自中、美、英、德、日,以及西班牙、意大利、荷兰8个国家的28位知名艺术家、国际策展人、学者和家,在德化以“回归与启航”为主题,展开驻地创作和主题研讨。
当地为艺术家们提供了3000多件陶坯、100多种颜色的矿物釉料。荷兰艺术家创作室内的地板上,放着一些施着粉红色釉料的花瓶,瓶口上分别放置着日常用的粉色塑料物品,如拖鞋、水舀、衣架、漱口杯等。创作者荷兰艺术家尼科东克斯表示,陶瓷是此次来德化接触的全新语言,通过这样奇特的组合,希望能够将陶瓷与人类生活结合起来。
“此次活动回归到德化窑故里,中外艺术家们在同一时间以同一媒介进行创作,从中可以发现中外艺术家对同一材料的不同理解,这为传统的媒介渗透进一种全球化的视野,将为陶瓷的当代性探索提供无限可能。”大学视觉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教授表示。活动发起者、艺术哲学博士杨起认为,“再次回归海上丝绸之的起点,重新诠释审美价值观,既是对中国传统文明与千年陶瓷文化的致敬,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新文化的重新启航。”
来自摩洛哥的瑞查,拉住泉州工艺美院院长钟发亮的手,激动地说:“我还要再来,带上我的家人和朋友,让他们看一看真正的中国瓷器!”
这一幕发生在去年6月10日。由黎巴嫩、苏丹、广州外墙清洗也门、伊拉克、约旦、埃及、吉布提、毛里塔尼亚、摩洛哥、突尼斯等,阿拉伯11个国的23名官员组成,集中在德化学习陶瓷技术与文化。
“我从小喜欢中国的瓷器。但来之前我还不知道,德化这样一个小县城,陶瓷的制作技术竟然如此发达!”来自约旦工贸部的哈森,在参观完一些陶瓷厂之后,赞不绝口。
“未来10年,对中阿双方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,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相知相交,共建一带一是互利共赢之。”福建省外经贸干部培训中心主任甘耀坤说,这次商务部的援外培训项目,选择落地德化,原因很简单,瓷器是古代丝绸之的,德化的民窑瓷器,更多流向世界各地,其中就包括阿拉伯国家。瓷器,或将再次一段中阿交往史。
日本铃木已代三原所著的《窑炉》:“阶级窑在福建德化最早出现,同时也最著名。日本的窑,是深受德化的影响而设计的,所以日本把德化的窑估计为串窑的始祖。”
故宫博物院研究员、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秘书长吕成龙:“在德化窑收藏方面,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数量大、精品多,应该说可以算是首屈一指的,有一些还是清宫旧藏的。”
约翰盖尔(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研究员,长期从事古陶瓷研究):“明朝(德化)何朝的瓷雕可与意大利米兰的断臂维纳斯相媲美。”
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著《德化白瓷》:“德化白瓷与众不同,首先是透光性极好,为群瓷之冠;其次可塑性极强,无一不能塑造。以陶瓷之脆性,表现衣褶之柔软;以陶瓷之生冷,表现肌肤之温润。德化白瓷堪称一绝,前后无人能与之比肩。”(海都记者 吴月芳 徐锡思 王金淼 实习生 江芬 文/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