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网讯(厦门日报记者林露虹)最近,在海沧泰地海西中心的写字楼,有位外墙清洗机器人“上岗实习”。这位名叫ispider的机器人,由厦门创客方正带领团队耗时十年研发,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工程机测试阶段,如果融资顺利,将于今年实现小批量生产。方正的愿望是,用机器人替代高楼外墙清洁工这项艰苦、高危的职业。
近日,记者见到了这位机器版“蜘蛛人”。抬头望去,只见体积相当于一名中学生的ispider,肩挂俩水箱,一边直线向上攀爬,一边对大楼外墙面进行清洗。
“与道、机场候机厅、超市等大空间的清扫类似,以走直线的方式清洗高楼外墙被证明是工作效率最高的。但机器人在空中会受到风吹以及振动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因素的干扰,为了保持稳定,我们采用了类似无人机控系统的控制算法,对姿态和进行控制,让它可以像壁虎一样牢靠地吸附在墙面进行工作。”工科出身的方正,说起线年入选我市“双百计划”,从来厦创业。此刻,他眼睛紧盯着ispider,不放过测试过程中的任何异常。
方正介绍说,以测试用的这幢高度超过百米的大楼为例,ispider上去一趟用时半小时,一小时可清洗120平方米的墙面,“效率大约是人工的三到五倍”。效果方面,由于带有高速旋转的毛刷,ispider的清洁力度相较人工更强,擦洗得也更干净。
随着ispider缓缓下降,清洗任务大功告成,记者也得以近距离窥见它的全貌:主体由钢架构成,上方是螺旋桨,中间是我们常见的清洁毛刷和刮刀,两侧挂有水箱,同时带有数十个传感器。方正说,机器人的机加工零部件加起来有上千个,此外,还内置了循环水系统,可以不附带水管线,便捷环保。
值得一提的是,ispider工作全程都是自动化,无需外援,人们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按下遥控器,工作模式。方正称,自主性的背后藏了不少难题,这研发者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。比如,不同的墙面需要采取不同的清洗方案,对此,ispider使用了机器视觉技术,在室外光照、温度和识别背景高度复杂的情形下,通过特殊的算法及高速并行处理方式,对墙面的材质变化进行识别,提供不同的清洗方案;再比如,外墙往往不是全平面的,有窗台、窗框等障碍,ispider的应对办法是,依靠毛刷和刮刀工作臂交替伸缩落地,实现攀爬的同时清洗窗台、窗框。
方正是ispider的发起者,他毕业于上海交大,拥有十年的建筑工程项目经验,深知高楼外墙清洗的痛点。不过,他坦言,研发外墙清洗机器人的难度比预想的要大得多,团队也曾多次想过放弃,好在在大家的潜心研究下,难题逐个攻克,经过十年研发,现在的版本已是第五代机型。
尽管人工智能大潮下,已有多种类型的机器人上岗工作,但建筑外墙清洗这项高危工作一直没有被机器代替。“据我所知,全球多个国家的研发人员都在做这类研究,但由于技术难点多,外墙清洗机器人的市场仍处于空白。”蛰伏十年的方正,期待改变这一现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