滩涂泥橇何以成为戚家军抗倭的“秘密武器”?池园凭什么被誉为“闽清瓷都”?为何说“中国木雕看福建,福建木雕看福州,福州木雕看象园”?
由福州晚报和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,福州市群众艺术馆、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办的《福州非遗探秘》栏目,本期将为大家揭秘。
闽清池园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,被誉为“闽清瓷都”。4月12日,记者一行来到池园镇丽山村,探访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池园陶瓷制作工艺(传统手工技艺)。
池园传统的陶瓷手工制作技艺一度面临失传的,幸运的是,池园镇成立协会,一群传统手工制瓷者默默地、传承着这项古老的技艺。
据闽清池园陶瓷手工制作技艺协会会长刘义煌介绍,池园陶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明正德年间,池园先民靠山筑窑首开瓷业。明天启年间,广东潮州大埔县陶瓷艺人阮来到池园丽头山创业。带来了潮州的制瓷技艺,池园瓷业得以复苏发展。
刘义煌说,经过几代陶瓷艺人的努力,在20世纪30年代,丽头山一带窑厂林立,成为闽清瓷业的生产中心。产品有碗、瓮、杯、碟、茶具等百余种,曾大批量生产过口径达250毫米的碗类产品,工艺独树一帜。
后,随着企业的改燃降耗,传统日用瓷产业也逐渐被电瓷产业所取代。现在,池园的电瓷产品销售份额不仅在国内占了半壁江山,还远销东南亚、中东、欧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。“20世纪90年代后期,随着闽清第一瓷厂、闽清第二瓷厂的停产转轨改制,池园就没有再生产过手工制作的碗。”刘义煌说。
在池园,要看陶瓷手工制作技艺,只能到位于丽山村王公宫的梅瓷纪念馆,里面保留了传统工艺用具,还聚集了数十位制瓷老艺人。王公宫是一座祀奉陶瓷神的。
池园瓷土(高岭土)矿藏丰富且品质优良,四周群山环抱,森林茂密,可为陶瓷业提供充足的燃料。而且,水量丰沛的芝溪穿插于村镇间,可以造水碓来粉碎瓷土,还可以通过小船将陶瓷产品销往闽清县城以及福州、南平等地。
传统陶瓷制作工序复杂。以一只普通的家用碗为例,要经过瓷土重塑、拉坯、修坯、画花、过釉、烧成等近十道工序。制瓷老艺人们现场给记者做了演示。只见手拉坯辘轳盘不停地旋转着,不一会,一个碗的雏形便在辘轳盘上逐渐出现。
据介绍,手拉坯成形技术是整个陶瓷手工制作的关键,全靠师徒传承。这道工序需先将制作碗坯的泥料用土匙(一种工具)拍打均匀,排出泥料中的空气。拉坯时把泥团放在辘轳盘上,双手将泥料拍打结实,然后再用手拨动辘轳盘,利用旋转的惯性,两手浸水后向上扶泥,除去内部应力。再借助泥料的可塑性,用小竹片、铁片使泥料向上、向外展开,并按照产品的尺寸要求拉制成各种圆形瓷坯。最后用竹片割具取下瓷坯,平放在碗板上干燥,待干到适当程度后,再进行修坯等后续工序。
“手工技艺学起来费时又辛苦,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。懂得陶瓷传统工艺的,目前没有多少人了,而且年龄都在六七十岁以上。”刘义煌说,2015年9月,为了和传承陶瓷手工制作技艺,池园镇成立了协会,并动员了3名“90后”加入,24岁的黄伟东就是其中之一。
黄伟东是池园镇一家小吃店的老板。他告诉记者:“家里没人会做手工陶瓷,刚开始学的时候也觉得很难。学了一年多,才会做最基本的碗坯。”
刘义煌介绍,为了和传承这项传统工艺,梅瓷纪念馆已成为池园镇丽山小学、井后中心小学等学校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实践,也是闽清县青少年陶瓷手工艺校外培训。年内,协会还将建造一座1.5立方米的抽屉窑,用来烧制手工陶瓷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