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要看村民的口袋鼓不鼓,更要看村屯的面貌好不好。近年来,南宁市青秀区在扶贫工作中物质文明与文明两手抓,以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文明建设、以文明建设“反哺”精准扶贫,有效鼓舞了贫困户的斗志、破解了“贫中之贫、困中之困”。广大农村劲吹和谐乡风,“扶贫先扶志”的红利正在迅速。
当了10多年村支书,谭启盛对刘圩镇谭村的情况了如指掌:“以往农闲时节,总有人聚在小卖部里打牌赌博,一些贫困户也跟着‘破罐子破摔’。”村两委曾引导发展西瓜种植,左邻右舍赚得盆满钵满,几户贫困户却“视而不见”。
无力或不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,是精准扶贫工作绕不开的“硬骨头”,青秀区及时“把脉”,优先挑选覆盖面广、贫困户容易“上手”的产业,让贫困户看到希望、见到实效,以实打实的成效激励贫困户的斗志;落实扶贫产业的合作社在村“两委”的支持下设立了社员大会、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,充分尊重贫困户的意愿和。
开对了“药方子”,才能拔掉“穷根子”:刘圩镇引进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,贫困户不仅能享受土地流转租金、无偿认养肉牛分红等“福利”,还能到养殖场务工挣工资,连以往当作垃圾处理的稻草、甘蔗叶等也能卖给养殖场做饲料;伶俐镇横龙景区引进旅游企业打造“南宁第一漂”,发展“旅游+农业”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。
产业有准头,群众有盼头。看到了希望的贫困户想方设法参与扶贫产业,缺少劳动力,就多做点手工活;不懂技术,就一步步地学。
刘圩镇那床村贫困户黄爱林丈夫病重,家中缺少壮劳力,以往总觉得脱贫无望。四野牧业的养殖场进驻后,黄爱林从村屯干部口中得知种植牧草省时省力,第一个赶到公司报名。
长塘镇天堂村巴兰坡村口,几名本土演员正在排演壮族麒麟舞,不时有游客驻足拍照。“以往是文艺队到处找演员,这两年大家有钱又有闲,有文艺活动都争着来。”村民潘作迎说。
“衣食住行没搞掂,吹拉弹唱无人理”——这是当地村民对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”的通俗理解。2014年,天堂村引进扶贫产业,企业出技术、出花苗,农民出土地、出劳力,共同打造“金花小镇”。富裕起来的村民各显,有的学唱山歌、跳广场舞,有的用绿植把自家房屋装扮成“花房”,给“金花小镇”增添了一文风景。
产业搭台,文化唱戏。青秀区扶贫产业与文化下乡“两手抓”,鼓励合作企业参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、培育民间文艺队伍,用文化提振贫困户的精气神,“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心热起来、行动起来”。在南阳镇,文艺队伍走遍全镇7村1社区,用“方言土语”解读国家政策,广州外墙清洗,深受群众欢迎;在伶俐镇,传统的“百家宴”成了宣传脱贫攻坚的“主战场”,村民自编、自导、自演的节目全场……原汁原味、通俗易懂的文艺表演鼓足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底气。
“公勤婆勤,草头草根都是银”“帮人一把,情长一寸”……走进南阳镇二田村田挺坡的主干道,随处可见村民自己用竹子、簸箕、碎布等制成的“宣传栏”。曾几何时,农村富裕户“两耳不闻邻里事,一门心思只赚钱”,户族“”不断、公共事务无人问津,是城区不少乡镇村屯面临的现实问题;而现在,类似田挺坡这样的“宣传栏”,已成为当地发展产业的“加油泵”。
如何把文明乡风转变为产业发展的动力?在给予致富带头人必要的政策、资金支持的同时,青秀区以“光荣榜”、村屯等“接地气”手法先进,教育引导村民树立“脱贫光荣”的正确。南阳镇文化广场竖起嘉庆年间流传至今的“诚信碑”,长塘镇以“一星带九星,清洁促文明”为主题评选表彰“十星级文明户”……群众的面貌为之一新。
扶贫产业鼓“口袋”、和谐乡风强,二者“双剑合璧”,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。刘圩镇党委贺明球告诉记者,文明乡风“反哺”产业发展,老百姓对基层的工作更加支持:“落户我镇的‘市民农庄’项目工作十分顺利,仅3个月时间就实现1000多户农户、6000余亩土地成功签约。”截至目前,青秀区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74户1969人中,已有511户1483人达到“八有一超”脱贫指标,7个贫困村全部达到“十一有一低于”摘帽标准;2017年城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.398万元,同比增长10%。(记者 孟振兴 通讯员 覃兴辉 吴慧金)